买票是“搭售”保险;微信报业群被坑后没有投诉;花几万买个旅游套餐卡。结果旅行社跑路了;随着旅游形式和旅游方式的多样化,旅游市场的消费陷阱也在不断升级。出行前有更多的吸引客户的渠道和频繁的销售高峰,让消费者在咨询预订时不断“招”;旅游期间,《旅游法》限制强制购物,但导游和购物商店玩诱导购物,消费者不时被“忽悠”;同时,大数据“杀熟”、机酒超卖等模式更是消费者难以防范。

[游讯]消费升级陷阱翻新 旅游10大“套路”不可不防

一年来,很多媒体曝光了旅游消费中一些新的乱象和陷阱,人民网3·15投诉平台也收到了上千网友的诉求。3月15日来临,人民日报旅游频道通过对这些生动案例的梳理和解读,统计出了旅游业的10大“套路”,将揭开旅游业最意想不到的消费陷阱。

微信吸引客户

案例:

2006年6月8日,《山西晚报》刊登的一篇报道称,太原市民肖敏(化名)通过微信官方账号报名参加北戴河三日游,但回来后情绪十分低落,行程与宣传严重不符。他住的地方没有热水,也没有去很多景点。经调查发现,肖敏注册了“爱疯旅行者”微信官方账号,而这个微信官方账号背后其实是一家户外运动公司,从未获得过旅行社运营资质。

[游讯]消费升级陷阱翻新 旅游10大“套路”不可不防

点评:微信群、qq群、老年协会、药疗保健会员、保险公司会员、车、、俱乐部等非旅行社组织的“活动”。,可能都有无证招徕游客的嫌疑。但这样不合格的个人,在组织旅游时必然会有很大的风险,使得游客事后维权更加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游客往往需要向当地工商部门投诉,因为投诉的主体不是旅游部门管理的。

尖峰陷阱

案例:

2006年11月11日,在人民网3月15日的投诉平台上,俞女士发出的投诉显示,她于11月11日在飞猪购买了一张机票,往返机票含税价格为2086元,于是俞女士立即填写了乘客信息并支付了费用,但她最终能够消费的机票金额是原价,而不是销售上显示的活动价格。然后在平台上回复于女士,价格以实际支付为准。与此同时,朱非表示,由于杭空公司公布的价格高于商家发布的票价,因此无法满足俞敏洪的赔偿要求。

[游讯]消费升级陷阱翻新 旅游10大“套路”不可不防

评论:近年来,各大电商平台为了吸引游客,频频推出各种特价、钉钉等促销活动,但游客往往根本抓不到,甚至会被告知有各种出行限制。但是像飞猪一样,先低价吸引业务,然后“踢皮球”给平台商家和航空公司/航空公司/航空公司/公司,这种情况并不少见。目前各大在线旅游公司很少大规模烧钱盈利。这时候游客要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这个硬道理。

[游讯]消费升级陷阱翻新 旅游10大“套路”不可不防

提高价格

案例:

去年底向雪确实火了,但原因是各种各样的混乱,其中客栈的起步价被许多游客接受了。据《南华早报》等媒体报道,2006年12月29日,网友伊木星发帖称,他和朋友提前半个月在网上预订了一家名为向雪赵佳四合院的客栈的三人炕房,预订时的价格为每晚276元。没想到,入住后,客栈老板让他们搬到大同,第二天很多人睡在一起。一木星提出预定两晚,老板说:“今晚这个房间(三人炕房)没让你补差价,还不错!现在这个房间八十一千。”

[游讯]消费升级陷阱翻新 旅游10大“套路”不可不防

评论:向雪的混乱也存在于其他地方。坐以待毙赚的只是一时的生意。为了长期健康运营,口碑和诚信最重要。游客要敢于维权,在第一时间向当地旅游部门投诉,不要助长不法商家的嚣张气焰。

图案打结

案例:

2006年7月9日,在人民网3月15日的投诉平台上,网友“Jam A”贴出的投诉显示,她在2006年7月8日购买了4张武汉至北京的火车票。她买每张票的时候,默认附加了30元的保险费,然后因为某种原因退了票。结果她只收了车费,没有收到120元起的保险费。Qunar.com随后在平台上回复,退款中确实存在保险费未退的情况,将另行返还给消费者。

[游讯]消费升级陷阱翻新 旅游10大“套路”不可不防

评论:买了机票后发现除了机票还买了保险、机场贵宾室、汽车等产品,这是去年很多人遇到的问题。这些各种搭售模式也成为了各大OTA的惯用战术,很多消费者不需要的产品在预定和下单时都会被默认勾选。虽然民航局出台文件禁止网上售票“搭售”,但仍有部分企业顶风作案。在今年春节旅游高峰期间,一些在线旅行社也通过推出“加速套餐”来翻新搭售模式。一方面,游客在下订单时需要仔细识别他们,另一方面,他们也可以考虑在官方网站空公司订票,以避免被套牢。

[游讯]消费升级陷阱翻新 旅游10大“套路”不可不防

提前跑

案例:

从去年开始,人民网在3月15日的投诉平台上收到了几十条关于“胸罩旅行不退款”的投诉。很多游客表示,之前已经在Bra Travel app上提前购买了旅游产品,但在与客服预约时,得到的回复是预约满了或者暂时无法出行,之前支付的钱也不会退回。而当很多游客还在幻想什么时候能去旅游的时候。今年3月5日,上海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通过官方微信发布消息称,犯罪嫌疑人徐、钟某某通过微信官方账号、微博、app等“布拉行”渠道向外界发布旅游产品,明知公司没有实际履约能力,仍以低于成本价的价格超卖。到年底,此案被立案,两人共诈骗客户预付款1.8亿余元。目前,他们已被依法逮捕。

[游讯]消费升级陷阱翻新 旅游10大“套路”不可不防

评论:Bra旅行的情况不再是个案。其他旅行社之前也有过类似事件。预购、包卡等形式都是用来哄骗消费者低价受骗,不仅资金风险大,而且出行体验也不会高质量。所以游客还是要牢记理性消费,不要短时间贪婪。

诱导购物

案例:

《旅游法》实施后,强制购物现象得到遏制,但诱导购物问题日益突出。在过去的一年里,人民网上旅行3月15日投诉平台收到了几起关于诱导购物的投诉。其中,2006年1月4日的一起投诉显示,杨小姐在西双版纳旅游时被一名导游带到村,寨子里一个名叫小玉的身着傣族服装的解说员给杨小姐一个“洗脑”之旅。从介绍傣族文化、养生秘方、给客人饮茶、解毒治病、取信于民,银饰最终都被卖掉了,但实际上这些银饰都是假冒伪劣产品。

[游讯]消费升级陷阱翻新 旅游10大“套路”不可不防

评论:玉器店“交友”;“傣族姑娘”洗脑游客卖银饰;药材按“克”计算;“赌石”等骗子是游客在中国旅游时经常遇到的诱导性购物骗局,而这一切的根源都在于“不合理的低价旅游”。游客应该远离低价,自由旅行,而不是试图看穿骗局。

数据被“杀死”

案例:

2006年2月28日,发表在《科技日报》上的文章披露了网友被大数据杀死的经历。文章指出,这位网友经常通过旅行社网站在特定酒店预定房间,年价格在380元到400元左右。偶尔通过前台了解到淡季的价格在300元左右。用朋友的账户查询了一下,发现是300元;但是用自己的账户查,还是380元。

评论:不光是旅游业,各种日常消费领域都有可能被拥有大数据的互联网公司“扼杀”。同一种商品向不同的消费者提供不同的价格是不公平的。大数据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用的好,可以更好的服务消费者。如果是违背道德的操作,那就是可耻的套路和欺骗。消费者在预订时,可以选择尽可能多的比价平台进行搜索,从而了解所预订产品的真实价格。

[游讯]消费升级陷阱翻新 旅游10大“套路”不可不防

假免税店

案例:

据《环球时报》报道,2006年8月2日,日本电视台王牌新闻栏目新闻零点(news zero)制作了一篇专题报道,揭露日本大型免税店M欺骗中国消费者。报道称,“M”免税店在日本有20家店铺,年营业额超过500亿日元。免税商店老板正在为中国游客做生意。一般导游都会把纳豆的功效吹大,然后带游客去免税店购买相关保健品。但调查发现免税店销售的保健品中没有纳豆酶。

[游讯]消费升级陷阱翻新 旅游10大“套路”不可不防

评论:近年来,澳洲、泰国、日本、韩国都有接触过针对中国游客的免税店,外观看起来很正规,但出售的商品大多是质优价廉的假货。作为游客,除了避免报名低价购物团,还要注意购物场所是否有本地消费者。如果店铺都是说中文的店员,本地客人很少,十有八九是卖假货的免税店。

标题:[游讯]消费升级陷阱翻新 旅游10大“套路”不可不防

地址://www.manthraah.com/lyxw/12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