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称号也是大多数人都知道的。你能说出黄鹤楼这个名字的由来和历史变迁吗?看了这个黄鹤楼的介绍,可以比去过三次的人更了解黄鹤楼。快速看一下。

历史变化

黄鹤楼建于三国时期,比吴栋·黄武晚两年。

三国时期,黄鹤楼只是一个观察和守卫夏口城一角的“军事建筑”。晋朝灭东吴后,三国统一。在失去其军事价值的同时,随着江夏市的发展,逐渐演变成政府和商旅人士的观赏性建筑。

唐代《元和郡图》记载:孙权开始修建夏口古城,“城西与大河相邻,长江南隅为建筑,称为黄鹤楼。”它是为军事目的建造的。据卢记载,原来是辛开的一家宾馆。

永泰元年(765年),黄鹤楼规模较大。然而火灾频发,黄鹤楼屡建屡废。仅明清两朝就毁7次,重修修复10次。有句话叫“国富民强”。最后一座建于同治七年(1868年),光绪十年(1884年)毁。在遗址上,只有一个清代黄鹤楼被毁后留下的黄鹤楼青铜屋顶。

从北宋到1950年代,黄鹤楼曾是道教的名山和圣地,也是吕洞宾传教、修行和教育的道场。《道藏·史仙·身·路·镜》曰:“吕祖将于五月二十日登黄鹤楼,午时登天。所以,留作圣地。”《全真夕坦克经》说黄鹤楼的头上留下了神圣的地方。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武昌引桥修建时,黄鹤楼旧址被占,1981年黄鹤楼改建时,旧址位于距旧址约1000米的佘山峰岭。

1981年10月,重建工程破土动工,1985年6月竣工。主楼以清同治楼为基础,但更大更气派。

名称的来源

黄鹤楼为什么取“黄鹤”这个名字?一是说原来的建筑建在黄虎集上,后人把“胡”读为“鹤”,这是口口相传的事实。一个是“仙鹤”的传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神仙说盛行,黄鹤楼神话也是在“怪力乱神”怪小说发展的背景下形成的。仙渡鹤的传说最早出现在南朝科学家祖冲之的作品中。他的《异事物语》中的“驾鹤客”,后来被鲁迅记载在《古代小说》中;黄鹤楼的原址在湖北省武昌佘山黄河头。传说这个地方原来是辛家开的酒店。一个道士临行前在墙上画了一只鹤,告诉它可以下来跳舞取乐。从那以后,客人变得拥挤,生意兴隆。过了十年,道士回来,拿着笛子吹。道士爬上黄鹤,直奔天空。为了纪念帮助她致富的仙人翁,辛家人在他的住处建了一座楼,取名为“黄鹤楼”。

[游讯]你真的了解黄鹤楼吗?

景观介绍

1985年建成的黄鹤楼比旧的更壮观。这是因为横跨大江的长江大桥就在眼前,而24层的青川大酒店就在对面。这组建筑,交相辉映,给武汉江城增色不少。黄鹤楼的建筑特色是不同楼层的屋顶交错重叠,成一个角度飞行,仿佛是起重机的翅膀。地板内外绘以鹤为主体,以云纹、花鸟、龙凤为衬托。

一楼大厅的前墙是一幅巨大的陶瓷壁画,主题是“白云黄鹤”。在空周围,有关于黄鹤楼的重要文献、著名诗歌的风景画和历代黄鹤楼绘画的复制品。2至5层的大厅主题各异,在布局、装饰、陈列等方面各有特色。走出五层大厅的外走廊,随处可见,视野开阔。它高出水面近90米,大江两岸的景色历历在目。黄鹤楼所在的佘山周边地区变成了黄鹤楼公园。种了很多花草树木,还有一些牌坊、亭台楼阁、回廊等建筑。有一个诗歌和石碑的画廊,里面有许多刻有历代著名诗人作品的石头。佘山周边的古景点将陆续修复,成为武汉的象征。

[游讯]你真的了解黄鹤楼吗?

主楼周围还有盛翔塔、碑廊、山门等建筑。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黄鹤楼内部,层层风格各异。一楼有一个宽敞的大厅,中间的沉箱高达10多米。正面墙上有一幅巨大的“白云黄鹤”陶瓷壁画,两侧柱子上挂着长达7米的对联:清凉,云卷走天地;不归之河,海浪冲走古今烦恼。

二楼大殿前墙上有唐代严伯礼所写的刻有大理石的《黄鹤楼》,记载了黄鹤楼的兴衰演变和名人轶事;建筑记录两侧有两幅壁画,一幅是“孙权筑城”,形象地说明了黄鹤楼和武昌城的诞生历史;另一部是《周瑜夜宴》,反映三国名人去黄鹤楼的活动和节日。

三楼大厅的壁画是唐宋名人的“绣像画”,如崔豪、李白、白居易、陆游等。,而且他们还摘抄了自己的著名的吟诵黄鹤楼的句子。四楼大堂分为几个小厅,内置当代名人字画,供游客欣赏和购买。顶堂有长卷壁画,如长江万里。黄鹤楼自建立以来,各个朝代的形状都不一样,但都显得古老而富有活力,富有个性。与岳阳楼、王腾亭相比,黄鹤楼的平面设计为八角形,被称为“四面八方”。这些数字揭示了数字在古代建筑文化中的象征和伦理表意功能。从建筑的立面来看,每一层的屋檐都与建筑的名字直接相关,建筑的形状像一只黄鹤,展翅飞翔。整个建筑的宏伟精致,充满变幻的魅力和美感。

[游讯]你真的了解黄鹤楼吗?

票价

黄鹤楼全票:80元/人

黄鹤楼半票:40元/人

黄鹤楼年票:60元/人(仅限武汉市民)

大武汉旅行卡:一年内不限免费(5月1日、11日除外)




题目来源:湖南湖北旅游

http://www.youxiake/lh/

标题:[游讯]你真的了解黄鹤楼吗?

地址://www.manthraah.com/lyxw/7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