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清第一堂的神龛上,有一个钟,一个花瓶,一面镜子,象征一生平安。

即使在交通便利的近代,从北京到婺源也不是特别方便,更不用说管坑了。

从婺源县到沱川乡李坑村近60公里,汽车穿过群山。婺源深秋,山色红艳。窗外,白墙白瓦的徽州村落不时闪过。青山、红树、白墙和细雨是江南秋景图的生动写照。

婺源曾属古徽州,李坑与易县隔山相望。单从外观来看,李坑和婺源、安徽的村落没有太大的区别,同样的山川,同样的高墙瓦,同样的飞檐走角,甚至同姓。

但李坑绝不是一个普通的村庄。根据沱川俞氏族谱,沱川俞氏的祖先是宋徽宗中和八年(1118年)与朱之父朱嵩同宗的学者俞道谦。庚子年(1120年),余道谦从安徽桐城迁到托川黄村。1206年,其后裔于景阳迁居李坑。这样,李航至少有800年的历史了。

800多年前,不知道是什么样子。我们今天看到的李航的大部分建筑样式和风格应该是在明末清初。明末至清中叶,也是李坑最繁荣的时期。从明朝到清朝中叶,几百个光棍和文人从偏僻的李坑村走了出来。学习好的学生中有很多高官:明崇祯年间广州知府俞子仪、吏部尚书俞茂衡、明万历年间户部右侍郎兼工部尚书俞茂学、清顺治年间司马俞维枢...按照古徽州的习俗,考不上学者的男孩子一般都要出去做生意,一群在坑里读书的年轻人跟着音乐走,然后,少年成为高官和富人,然后高官退休,富人回国,曾经受过教育的少年从外面的世界回来。

[游讯]幽幽理坑 800年徽州古村落之美

他们带着荣耀和财富归来,为荣耀先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大量的官房、商品房、民居、祠堂、石桥等建筑从地面升起。据说清朝嘉庆年间,村里有3000多人,500多栋建筑,其中官房约有120栋。

走在800年前的青石板上,我们看不到800年前的李诈人,但他们的后代还在,他们祖先建造的房屋还在。摸摸高墙大院的石头,看一看雕刻师精致的光束,依然能感受到那些真实与虚幻中的光辉岁月。

李坑现有居民楼134座,仍有以住宅为主体的古建筑130座,其中明代24座,清代106座。天官上清就是代表建筑之一。上卿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是官宦大臣于茂衡晚年退休回国后修建的私宅,一家人在此居住,接待贵宾。俞茂衡在河南任刀手,在大理寺任游师丞,在大理寺任左,在吏部任尚书。天官形容于茂衡官位高,明朝没有宰相。六部尚书身居高位,而上卿则是你对上级的尊称。上清门是“八字门”,代表更高的地位。大门广场上浅浅地刻着“天官上清”四个字,代表着主人的官职。上清堤占地面积不大,只有150多平方米,高8.95米。

[游讯]幽幽理坑 800年徽州古村落之美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上清并不豪华,甚至不舒适。像徽州的很多传统建筑一样,上清外有很多马头墙,院子里有一栋两层的木结构房子。梁上、门窗上的精美雕刻,几百年后依然清晰传神。整栋楼的灯光都来自小天井,天井旁边的房间即使在晴天也有些昏暗。在正殿的神龛上,有一个钟、一个花瓶和一面镜子,象征着一生的和平。破旧凌乱的院子里散落着儿童玩具和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

[游讯]幽幽理坑 800年徽州古村落之美

俞茂恒的后代,一个五六十岁的男人,静静地坐在主厅的八仙桌旁,面对进进出出的客人,他从不抬眼皮。正殿对面的院墙上,有一首毛笔潦草的诗:三月八日春来,繁花似锦,泾阳古村落,万亩花暖风,昨夜溪水满,牛穿霞现,王前带燕,民宅络绎不绝。八仙桌的后人告诉我,这首诗是他在外工作的弟弟写的。

灰色的墙上写着黑色的字,看起来很有生气。

题目来源:婺源旅游摄影

http://www.youxiake/wuyuan/




标题:[游讯]幽幽理坑 800年徽州古村落之美

地址://www.manthraah.com/lyxw/8120.html